希沃杏壇教師人物紀錄片發(fā)布,傳遞中國老師的力量
發(fā)布時間:2023-12-15 10:00:00
一位河北邯鄲名不見經傳的鄉(xiāng)村教師,大學學的是英語,卻教了28年語文。
自己研究計算機、把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工作里去,帶初三中考班,平均成績從55分提到了82分,從全區(qū)倒數排到了第五名。一路通暢走進「中國最高的講師殿堂」,又因為參訓老師一句邀約,周末奔赴全國各地公益送教,成為「老師的老師」。他是希沃杏壇三星導師張江英,他可以回答,「當老師一直保持學習,最終會變成什么樣?」2017年,張正衛(wèi)作為貴州省鄉(xiāng)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,去北京大學參加“國培計劃”培訓學習。 在那里,他見到了信息化教學專家、河北邯鄲冀南新區(qū)馬選學校老師——張江英。2018年,正是教育信息化建設如火如荼之時。教育部印發(fā)《教育信息化2.0行動計劃》,張正衛(wèi)所在的貴州省龍里縣,也為學校引入了許多嶄新的教學設備和應用,其中就有希沃。普遍地,老師們最初用起來還有點怕,操作起來要弄很久。同樣是鄉(xiāng)村學校出來的語文老師,張正衛(wèi)感受到自己還有巨大的差距:張江英課上畫一張思維導圖,就可以把難以理解的古詩詞理順;一節(jié)微課,把現場老師的眼淚都看出來了。在北京大學培訓了二十來天,培訓專家當中,張江英是來自于一線的老師,許多“接地氣”的教學技巧刷新著他的認知。△張江英(正中)給貴州省鄉(xiāng)村名師張正衛(wèi)工作室培訓
平時,縣里會經常推送一些數字化培訓課程,老師們覺得很好,但在實際教學中不太好實施。張正衛(wèi)想到,「在縣里努力做的一些探索,可能和科學的教學方法還有偏差,成果出不來?!?/span>一個問題浮上他的心頭:如果自己一直學下去,會成為什么樣的老師?在看似眼花繚亂的教學操作中,張正衛(wèi)看見了鄉(xiāng)村老師發(fā)展的另一種可能性。下課后,他趕緊加上了張江英的微信,想邀請他到貴州來講一節(jié)課。從此,張正衛(wèi)開啟了數字化成長的大門。認知以外,擺在鄉(xiāng)村老師面前的還有一個難題:機會。在張江英看來,鄉(xiāng)村老師們甚至少數民族地區(qū)老師「有的學校硬件條件感覺比我們還好」,唯獨缺乏學習新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渠道,另外信息相對閉塞,導致教學手段比較單一。「其實我去過很多地方做“國培計劃”線下授課,能感覺到有些老師會應付,可能聽著課就睡著了,但大部分老師感覺永遠充滿學習的動力,只要想起在大山深處,還有老師那么愿意去學習新的東西,我就很感動?!?/strong>云南的老師們可以召集周邊好幾個區(qū)的老師,翻山越嶺,就是為了聽一節(jié)信息化教學的課程;聽說張江英更新了講座內容,有老師專門從貴陽開兩個多小時車,繞過下大雨的環(huán)山公路,就想跟著課程表每節(jié)課都學一遍;在內蒙古,一位蒙古族老師在培訓后專門下樓,深深鞠了一躬以表感謝......2018年到2023年期間,張江英持續(xù)在鄉(xiāng)村學校開展教師公益培訓近160場,足跡遍布云南、貴州、內蒙古、陜西、黑龍江等地59所學校和單位,培訓教師人次超5萬。排除萬難,抓住一切機會成長,「我看見了中國老師的力量,無論在哪里,都有一股終生學習的韌勁」,這成為了張江英堅持在全國公益送教的動力。對于張江英,許多老師認為這是一個「天才」的偉大教育故事。一位河北邯鄲名不見經傳的鄉(xiāng)村教師,大學學的是英語,卻教了28年語文。自己研究計算機、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工作里去,帶的初三中考成績從55分提到了82分,從全區(qū)倒數排到了第五名。一路通暢走進“中國最高的講師殿堂”,又因為參訓老師一句邀約,周末奔赴全國各地送教。這些華麗的成果、反轉的故事讓他成為了許多人的教育「信仰」。「大愛無疆,」貴定縣第一中學羅繼芝校長如此形容張江英,「能遇到這么一位有教育情懷的老師,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」從鄉(xiāng)村老師成長為一名校長,羅繼芝每天想得最多的事,也從如何搞好數學學科教學,變成了如何促進周圍老師專業(yè)發(fā)展。年輕教師被行政工作困擾,只想上好一節(jié)課,獲得學生喜愛;中年教師教學方法不被理解,與家校溝通設計也相對老派。如何「還老師一張安靜的課桌」,讓他們獲得更多職業(yè)成就感?和張江英的想法相同,羅繼芝意識到,應用數字化方式促進教師教學模式變革,也許是一條有效解決教師發(fā)展難題的路徑。「教育可能相對來說滯后一點,但我們在不斷學習,貴定縣也有一個推進民族地區(qū)基礎教育質量提升、項目水平和教育數字化的要求」,順應發(fā)展趨勢,羅繼芝一直在為老師們搭建向外溝通的橋梁,鼓勵年輕教師作出屬于自己的成績。她會帶著青年教師與其他區(qū)域的名師工作室成員進行交流,推薦張江英跟新老師進行信息化應用、教學融合的指導,幫助老師們快速成長......很累的時候,羅繼芝會想起張江英的故事,想到他也曾想因身體考慮放棄公益送教,依然選擇了堅持。「想成為一個成功的老師,真的很難,有一些老師在過程中,愿意去幫助別人成長,他的路是會越走越寬的?!沽_繼芝說道。在張江英自己看來,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「有同伴」的版本,而他本身和萬千熱愛教育、追求進步的中國老師并無不同。在公益送教路上,張江英接觸到希沃杏壇計劃,與希沃「以師育師」的教師發(fā)展理念一拍即合。希沃杏壇計劃為教師提供數字化教學的線上與線下培訓,同時支持加入「杏壇導師」成立名師工作室,通過開展沙龍、講座等活動,讓教師齊聚分享教學經驗,共創(chuàng)優(yōu)質課例,助力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提升。更重要的是,杏壇教師共同成長的路上,有許多彼此支持、熱情回應的教師「同伴」。一個渴望找到共鳴去安置自己熱愛的人,在與全國各地鄉(xiāng)村老師無私交流、真心碰撞中,不斷靠近著心中的教育理想。在張江英的期待中,無論是在縣城鄉(xiāng)鎮(zhèn),還是大山深處,他的作用是給當地「培育種子」,將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方法,送到每一位鄉(xiāng)村老師身邊。未來,更多老師可以獨當一面,再度成為「春風」,去更遠的地方。END